訂閱世界走走

妳不可不知的AI時代職場趨勢》女性「這特質」不怕失業,但男女薪資差距未必能縮小

女性在社會化過程中被鼓勵培養的特質:溫柔、敏鋭、同理心,過往在職場中不那麼受到讚揚,如今卻最有機會在技術洪流中不被沖散。

AI來勢洶洶,將如何影響女性的工作呢?(世界走走製圖)

女性在社會化過程中被鼓勵培養的特質:溫柔、敏鋭、同理心,過往在職場中不那麼受到讚揚,如今卻最有機會在技術洪流中不被沖散。

6月26日,民視新聞台推出全台首位「 AI 氣象主播」,有著抑揚頓挫的大方語氣加上端正外表,若非口型跟語速對不太起來,乍看難以察覺她與真人的差異。

傳統媒體運用新科技無疑是大膽的,但也引起「真人主播可能失業」的猜想。AI 取代人類工作,近年已是無人質疑的肯定句,也已有不少工作者受到衝擊。當 AI 主播和虛擬偶像出現在螢幕上,或者 Midjourney 繪製出的廣告模特兒攻佔電商平台,或許妳也會浮出另一層疑問——對不同性別的勞工而言,AI 是否帶來不一樣的衝擊?

未來七年,全球8億工作被 AI 取代

早在2017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就預測,2030年全球約有4至8億個工作機會將被 AI 取代,而且開發程度愈高的國家,取代比例也更高,例如印度被取代的職位只有9%,中國為16%,美國與德國都超過23%。

為什麼已開發國家「危機程度」更高?麥肯錫研究是針對46個國家中逾800項工作職務(總體GDP佔全球近90%),評估項目非常廣泛,主要考量便是自動化科技應用的範圍,以及開發與成本等。也就是說,基礎設施愈好、愈能夠快速接軌自動化科技的地區,引進 AI 的速度就愈快。

若細看工作機會,「數字」、「數據」和「語言」則是關鍵。

《Insider Monkey》分析當前正面臨 AI 威脅的16種工作機會,絕大部分都與數據相關,包含IT產業的初階工程師或網站設計師;金融產業的初階會計與銀行行員;文字出版業較資淺的翻譯、編輯與校稿;以及重複性高的點餐櫃檯人員或郵務人員等。回顧兩百年來打字機、計算機與電腦陸續問世的歷史,這些科技工具的共通點都是加速處理可依邏輯歸類的資訊,AI 亦是電腦科技的延伸,因此無論古今,都是類似產業的勞工率先面對被科技汰換的挑戰。

AI 浪潮衝擊,女性佔了優勢或劣勢?

如果已知哪些產業更容易受衝擊,那麼被衝擊的勞工性別比例又是如何呢?

知名會計事務所資誠(PwC)2017年針對英國產業研究分析,女性面臨的 AI 威脅明顯低於男性。在英國,職位受威脅的男性比率為35% ,女性比例僅為 26%。該報告認為,男性勞工多數服務於勞力密集或自動化需求高的領域,例如交通運輸、製造業或科技業,因此更容易被機器人或 AI 工具取代;相反地,女性主要集中在教育、服務或醫療照護業,這些領域對人際互動和情緒體察的能力需求較高,普遍來說也更偏好女性勞工。

可是6年過去,AI 研究逐漸有不一樣的見解。國際貨幣基金(IMF)在2018年就預測,女性受 AI 衝擊的機率較大,美國勞動力數據庫 Revelio Labs 2023年最新研究也肯定其見解。該研究分析美國15種最容易受 AI 威脅的職業類別,發現其中高達71%從業者都是女性,大多屬於服務業或基層白領工作,例如記帳員、翻譯、電話行銷與客服等。

Revelio Lab強調,女性及非白人勞工更容易被 AI 取代,她們往往任職於較低階的職位,從事重複性高且容易替換的工作。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也指出,以金融服務業為例,女性佔全體勞動力近50%,卻只佔高階管理職的25%,但後者才是不容易受到自動化與 AI 衝擊的階層。

當「人味」變得珍貴,陰性特質成職場必備軟實力

兩種不同結論的研究,可以歸納出相似結論——AI 將在重複性高又偏重資料處理的工作上碾壓人類,人類的突破點將是人際互動並體察情感的能力值。政大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指出,產業大量導入 AI ,首當其衝的就是能被模組化、量化的工作。那些大量與人面對面接觸的職位,反而會因為 AI 無法取代的「人味」變得珍貴而迎接榮景,伴隨的「幸福感」商機也潛力可期。

未來學家分析,「情商」和「跳脫框架的思維」是 AI 仍難以做到的特質,據此點出不易被 AI 取代的三大職業種類——需要高度創造力的工作,如藝術家;有複雜人際互動的工作,如護理師和顧問;機動性強且需要高度彈性的工作,比方水電工程師。

AI來勢洶洶,人類最需要也最不易被取代的能力。(宋思彤製圖)
AI 來勢洶洶,人類最需要也最不易被取代的能力。(世界走走製圖)

最不容易被 AI 學會的情緒與溝通能力,恰好也是大部分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女性在社會化過程中被鼓勵培養的特質:溫柔、敏鋭、同理心,過往在職場中不那麼受到讚揚,如今卻最有機會在技術洪流中不被沖散。

試想,生活中需要創造力、與人連結,或需要靈活溝通的職業,妳會想到誰?也許是造型師、美甲師、一直以來深諳妳髮型的髮型設計師、心理諮商師、保姆與老師等,這些日常生活熟悉的面孔往往都是女性身影,她們也是 AI 難以取代的角色。

台灣勞動部資料顯示,110年從事住宿及餐飲服務業的女性仍佔七成以上,但在「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教育、醫療保健社會工作服務業」及「藝術、娛樂休閒服務業」,女性佔比都大於男性。在專家預測最不容易被 AI 取代的職業內,女性比例並不落於人後。

當然,女性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擁有這些能力,只是社會慣習與刻板印象造就如此,新機會也並非永遠專屬於女性。資誠首席經濟學家霍斯沃(John Hawksworth)就強調,將來男女勞工都必須適應得更快,對於有辦法打破傳統性別界限並願意再培訓的人而言,新時代永遠代表巨大機運。

小心「工作總量謬誤」的陷阱

說到底,許多擔憂 AI 衝擊的討論中,可能是犯了華盛頓數據創新中心(Center for Data Innovation)指出的「工作總量謬誤」(lump of labor fallacy),也就是錯以為市場所需的勞動力數量固定。實際上隨著人口結構、生活型態等因素的改變,新的工作機會也會不斷出現。

麥肯錫預估,到2030年全球將新增近9億工作機會,其中將近10分之1都是全新職缺。撇除新興經濟體帶來的建設發展與消費需求,新增的工作主要將來自三大領域,一是綠能與氣候變遷的應用產業,二是人口結構老化催生的醫療與照護產業,三則是隨著雙薪中產家庭增加,需求增高的家務服務如托嬰、居家整理、烹飪等,都是人類勞工有機會取勝的領域。

華盛頓智庫加圖機構(Cato Institute)政策分析師也提醒,比起擔心未來,我們現在更需要趕緊學習運用 AI 輔助工作。無論會影響哪一個性別,許多專家學者一致同意:(短期內)AI 不會狂妄地取代人類,反倒會成為人的得力助手。

AI將取代大量基層白領,其中有許多是女性。但她們或許可在其他領域找到契機。(宋思彤製圖)
AI 將取代大量基層白領,其中有許多是女性。但她們或許可在其他領域找到契機。(世界走走製圖)

職缺不會少,薪資差距待觀察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同意,儘管女性可以在各種需要創造力與溝通力的產業大放異彩,這些職業的平均薪資水準普遍仍然不及科技業、金融業等。因此,AI 對性別薪資差距(gender pay gap)的影響,會是未來觀察的一大重點。性別薪資差距是各國衡量性別平等指數的重要指標,2022年美國女性總體平均薪資只有男性的82%;台灣2021年女性平均薪資也僅有男性的84.2%,比前一年度還減少了1%。

​在 AI 人機協作時代,女性或許將大舉退出基層白領工作,但也有機會在更人性化的教育、照護與服務產業貢獻力量,只是後者的薪資水準能否提升,將是未來觀察的重點。人人找得到工作、「一個蘿蔔一個坑」,不代表兩性經濟能力也同樣更趨平等。

因此我們能做的、該做的,除了更重視無法被 AI 取代的「軟實力」,無疑也需要鼓勵女性加強運用 AI 工具的實力,讓技術成為加分條件,爭取高階職位的平等機會。


和我們一起走走
我們歡迎各種形式的合作可能,歡迎您將各種合作想法,EMAIL 至以下信箱:hello@sehseh.world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Jun 28, 2023

清大資工系教授陳宜欣專精人工智慧、同時也是三寶媽。(受訪者提供,世界走走後製)
她是AI學者,也是3寶媽:理解AI後,我更知道怎麼教小孩

陳宜欣之所以投入人工智慧領域,其實是想理解「人」。編按:過去,許多人認為人類的創造力是人工智慧模仿不來的特質。但近期生成式 AI...

Jun 28, 2023

Jun 21, 2023

《科技X愛X12則奇思妙想》:被人類偏見扭曲的AI(圖/ Amy Elting @Unsplash)
《科技X愛X12則奇思妙想》:被人類偏見扭曲的AI

有必要把世界預設為白人男性,把所有女人和多數有色人種一併劃分進「非典型」類別嗎?兩性智力之主要差異在於,...

Jun 2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