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世界走走

她是AI學者,也是3寶媽:理解AI後,我更知道怎麼教小孩

陳宜欣之所以投入人工智慧領域,其實是想理解「人」。

清大資工系教授陳宜欣專精人工智慧、同時也是三寶媽。(受訪者提供,世界走走後製)

陳宜欣之所以投入人工智慧領域,其實是想理解「人」。

編按:過去,許多人認為人類的創造力是人工智慧模仿不來的特質。但近期生成式 AI 屢屢在繪畫攝影等創作競賽中勝過人類,台灣歌手陳珊妮也運用 AI 技術創作出精緻且無法辨別人機差異的歌曲。這波 AI 熱潮,再度引發網路社群熱議這個經典課題:「人類究竟會不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當人類的能力──或者更直接粗暴地說,「用處」──逐漸被人工智慧追上,人類還剩下什麼?

在人工智慧飛速成長的時代,為了理解 AI 的能耐與人類真正的需要,世界走走採訪了身兼 AI 學者與母親身分的陳宜欣,聽聽她透過研究人工智慧理解人的過程,以及她認為未來人該如何教育的種種思考。

「當我正在為自己凸出的肚子和孩子們的日常瑣事煩心時, AI 孫燕姿已正式『出道』⋯⋯之前我們一直堅信,思想或觀點的形成是機器無法複製的任務,這超出了它們的能力範圍,但現在它卻赫然聳現並將威脅到成千上萬個由人類創造的工作⋯⋯」2023年5月,新加坡知名歌手、同時也是媽媽的孫燕姿在部落格發文,提及 ChatGPT 的飛速發展為全人類所帶來的存在焦慮。

專精人工智慧、同時也是三寶媽的清大資工系教授陳宜欣,也有相同的反思。「我們做 AI 的學者都在嘗試讓機器逼近人,嘗試理解它能到做什麼。可是到了某個程度,我會提醒自己,當機器能做到這些事情,那人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陳宜欣從事人工智慧研究逾20年,育有四年級、七年級和九年級大的三個孩子。早在2022年11月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 ChatGPT 問世的幾年前,陳宜欣的實驗室團隊就開始運用機器學習的技術,訓練人工智慧辨識情緒。他們蒐集大量的社群公開發文數據,請發話者自主標記情緒,訓練人工智慧分析字詞出現的頻率、不同字詞組合與情緒的關聯性。

如今,陳宜欣所訓練出來的人工智慧已能透過人類的言語精準識別情緒。近年,她也致力於推廣此技術,希望能協助心理諮商或醫療人員,從患者的自由書寫中辨識出那些人類難以察覺的隱微情緒,進而精準治療並預防憾事發生。

她分享,自己之所以投入人工智慧領域,其實是想理解「人」。

「我覺得修了人工智慧,有助於我去理解未來的人怎麼教育。」她說。

當 AI 學會「讀心」,人類卻還無法理解彼此

陳宜欣之所以展開 AI 情緒辨識的研究,正是因為發現了人類理解他人情緒時的侷限。

當時,她實驗室的一位博士生剛和女朋友分手,這位學生怎麼也搞不懂,自己為什麼老是錯解女友訊息的意思,於是自告奮勇提出要用機器學習做情緒分析。陳宜欣向我展示實驗室訓練的結果,發現某些看似中性的詞語,例如「為什麼」,出現的對話脈絡卻大多是表達生氣和悲傷的情緒,又或者某些看似正面的詞,最常被使用的情境其實是表達反諷和生氣。

有趣的是,當年陳宜欣的學生一直覺得「女生超難懂」,而現在科學家成功訓練人工智慧讀懂人類字裡行間的情緒,她仍會在網路上看到各種人類無法理解彼此的情況:男老師發文分享,自己問 ChatGPT「為什麼老婆不開心,可以告訴我原因嗎」,AI 分析的所有論點,都比他自己原先設想的還要精確。

過去,輿論普遍認為人類的同理心是人工智慧模仿不來的獨有特質。但目前已有研究指出,ChatGPT 識別情緒的能力優於人類──不管是使用客觀的情緒意識量表進行測試,或是請人類受試者評估兩者,人工智慧辨識情緒的能力都更準確,回饋的言語也讓人感覺更有同理心。比起會因為忙碌或職業倦怠失去耐性的人類,AI 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維持「表達同理」的能力。

連電腦都能學會同理心和辨識情緒,甚至做得比人類更好,陳宜欣反問:「我們教育人,是不是要花更多時間在其他電腦沒有辦法做好的事情?如果教一個小孩跟訓練機器人的教法(餵食大量資料)差不多,他回應的方式也和機器人一樣,這是我們要的嗎?」

「我們的社會花了太多時間去訓練腦袋裡的知識學問,但學校花了多少時間在情感教育上?學校可能會說有,可是什麼叫做『情感教育』?它必須要是人跟人面對面溝通,而不該是聽講(lecture base)的形式。」

教育未來人的關鍵

那麼,未來人究竟該怎麼教育?陳宜欣認為,教育未來人的關鍵是「好奇心」。

近年,市面出現不少以「陪伴」為目的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bot),包括 WoebotReplika。2020年美國疫情高峰期間,Replika 的下載人數高達50萬人,成千上萬的使用者在社交疏離的疫情生活中透過與聊天機器人交談排解寂寞,甚至與人工智慧夥伴發展戀愛關係,如同電影《雲端情人》(Her)的情節。

她向走走記者展示她與 Replika 的對話,發現它雖然用文字訊息表達了關心,卻是呆板的一問一答,不會主動追問使用者的感受和經驗。「機器人不會 companion(陪伴)嘛,所以當它說 sorry,它不是真的感到 sorry。如果一個人真的覺得抱歉、真的關心並對人感到好奇,你覺得他會只講到那句話就停了嗎?」

Replika 的設計,其實是在與使用者互動對話的過程中學習個別人類的交談習慣,隨著談話量增多,聊天機器人生成的對話也會逐漸豐富、與使用者越來越相像。我反問陳宜欣,雖然許多人宣稱人類只需要問出對的問題、發想創造性的工作就好,重複性的工作可以交由人工智慧代勞,但問出對的問題,不就是從那些看似無聊的反覆練習中習得的能力嗎?人類不也從一次次犯錯和練習中學會表達同理心和發展創造力嗎?

「我覺得創造性不是在無聊的練習裡頭得到的,」她回應,「學習應該是要讓學生因為他的興趣往前跑。」

陳宜欣打開臉書,翻出她的兒子五歲時用樂高積木組合出來的變形金剛,讚嘆地說,當時孩子在沒有人教、沒有看說明書的情況下,就能創造出這樣的作品,「他從三、四歲就一直玩樂高,玩到現在國小四年級了,只要那是他想做的事情,他就會產生自願和重複去做的動能。」

「(人類與人工智慧的)差別是有沒有好奇心。一個人的生命這麼有限,我們不能在教育的過程中抹煞孩子的好奇心,」陳宜欣強調,「反覆練習不是壞事,但是不該讓孩子因為被迫反覆練習,失去對這個學科的興趣。」

「台灣學生最不喜歡問問題,為什麼不敢問?因為怕自己看起來很笨啊!可是,好奇心不就是不害怕問問題會招來負面評價,並且樂於去嘗試嗎?我們的教育應該要多花一點時間鼓勵小孩發問,而不是一直考小孩電腦也會的克漏字。」

後記

訪談結束後,陳宜欣與走走記者交換名片,並向我解釋她自行設計的名片所代表的意義:「太極中有無限符號,無限符號是一個雙紐帶,這就像我們女性一直反覆遇到的情境:每次被低估的時候,當下感覺過去了,但時間一長,回來會發現原本以為沒有價值、不被肯定的部分是值得的。」

被低估是什麼意思呢?我問。

「很多男老師得獎的時候,都會感謝太太,那不是很奇怪嗎?太太明明都有自己的事情。像我有自己的事情,就不會成為我老公的另一半,家事就是要分半做。」

「我老公也常覺得,這個社會對爸爸是歧視的:托嬰設施、換尿布台大部分都是在女廁;系上覺得其他男老師的工作都不會受到生育影響,為什麼你需要做家事和照顧小孩?」

「我實驗室的兩個助理都是二度就業的媽媽。雇用媽媽有什麼好處呢?媽媽很會規劃時間,因為4點就要準時去接小孩,所以她進辦公室之前就會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3點50分準時完成工作,就能下班接小孩。但她們需要有老闆理解她們──不然一般老闆就會覺得,妳為什麼4點一到就走人,不能繼續工作?」

「大家很容易看到那些台上得獎的人,覺得他們很厲害,給他們鼓掌,卻沒有看到背後是多少女性的付出。」陳宜欣如是說。 (完)


和我們一起走走
我們歡迎各種形式的合作可能,歡迎您將各種合作想法,EMAIL 至以下信箱:hello@sehseh.world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Jul 4, 2023

AI來勢洶洶,將如何影響女性的工作呢?(世界走走製圖)
妳不可不知的AI時代職場趨勢》女性「這特質」不怕失業,但男女薪資差距未必能縮小

女性在社會化過程中被鼓勵培養的特質:溫柔、敏鋭、同理心,過往在職場中不那麼受到讚揚,如今卻最有機會在技術洪流中不被沖散。6月26日...

Jul 4, 2023

Jun 21, 2023

《科技X愛X12則奇思妙想》:被人類偏見扭曲的AI(圖/ Amy Elting @Unsplash)
《科技X愛X12則奇思妙想》:被人類偏見扭曲的AI

有必要把世界預設為白人男性,把所有女人和多數有色人種一併劃分進「非典型」類別嗎?兩性智力之主要差異在於,...

Jun 2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