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世界走走

大爆炸後的初生星系:記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

在這樣被聽見並一起經歷的過程中,她好像沒有那麼痛苦了。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圖/Vincent Yeung、Edo)

在這樣被聽見並一起經歷的過程中,她好像沒有那麼痛苦了。

編按:《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是由四位移台港人用繪畫、詩歌、音樂、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結合口述錄音的方式,共同以藝術表達創傷經歷的展覽,已於11月13日在台北閉幕。本篇報導採訪創作者並節錄觀眾回饋,記錄這場展覽的碰撞與相遇。

星期六,連日陰雨的台北,從捷運車廂中,我無意識地受到假日人潮推擠出站,背對西門町最熱鬧的六號出口,轉向相對清冷的一側。捷運出口相連著的是一棟廢棄的矮樓,傍晚的騎樓下,雖然沒有燈光,卻時常有無家者在此處聚集、用餐休憩,我小心的借路而行,往熱區的更邊陲走去。

當轉入彎曲窄巷的瞬間,眼見飛地nowhere書店打著明亮的光,好像是置身在黑暗中的一個小星系,人群被重力牽引而湧入店內。

這一天是展覽《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的開幕演出,觀眾擁擠在小書店,將香港創作者 ASTROJOKE 層層包圍。現場播放著她的聲響作品《PT.SD》,是一段由2019年香港現場的環境噪音改編的實驗聲音作品,她邀請現場觀眾一起加入即興塗鴉,用感官一起經驗痛楚,然後透過繪畫來消化與釋放。

星系的初始

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香港因暴動罪及國安法相關罪名,遭到大規模的抓捕與清掃,公民社會受到嚴重破壞,超過11萬人離港,不少人流離到台灣。

政治暴力帶來的創傷與遷徙流離的經驗交雜,不少移台港人不僅背負著香港社會的集體憂鬱,也因異鄉生活的孤獨而陷入失語狀態。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圖/Vincent Yeung、Edo)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聲響作品《PT.SD》(圖/Vincent Yeung、Edo)

半年前,策展人之一K同學從台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的政治暴力創傷療癒課程中得到啟發,邀請在「安魂工作隊」與綠島人權藝術季做過白色恐怖相關創作的表演藝術家林子寧,一起發想展覽。她猶記著初聞香港反送中運動中警察暴力的震撼,收到K同學的策展邀請,讓她感覺好像有了支持香港的機會。

促轉會的課程中分享了一個展覽「卸密──創作與對話工作坊」,是由受難者家屬協同藝術家和心理師共同創作發表的展出。K 同學發現,這樣的藝術表達,不同於借他人之口所發表的報導或紀錄片,而是讓當事者用自己的方式再現創傷經驗,以他們想要的方式被聽見和看見,進而達到對話與療癒的目的。

而在台港人社群中本就生活著一些曾有藝術表達經驗的創作者。例如繪畫與手作者 EDO、使用復合媒材創作的文字工作者草灰,以及噪音與塗鴉、小誌創作者 ASTROJOKE。眾人的作品雖形式不同,卻都指向同一個主題:跨域的流離與創傷經驗。

然而,香港在國安法施行後,言論自由的紅線不明,甚至延伸到海外。因此,進行相關的發表與展出仍有風險,他們需要以匿名發表,才能來確保創作者的安全。再者,事件才過去短短三年,進行相關的創作,會不會引發當事人的二次創傷?而受到政治暴力創傷的人,是不是能互相理解,而不因自我保護而彼此防備?他們要如何建立信任關係,共同創作呢?

從對話破冰

〔國〕K:你話呢個展覽?(你說這個展覽?)
〔粵〕草:嗯
〔國〕K:想做啲自由啲嘅嘢 (想做點自由的東西)
〔粵〕草:唔自由嘅意思係?(不自由的意思是?)
〔國〕K:(中略)但本身搞呢個展覽,或者做每一個作品,都係一個好傲嬌嘅狀態。傲嬌。(但本來搞這個展覽,或做每一個作品都是一個好傲嬌的狀態。傲嬌。)
〔粵〕草:我唔想你明白,但係又想你明白。(我不想你明白,但是又想你明白)

當觀眾走進展間,耳朵會先聽到K同學的聲音作品──《(不)標準對白/唔啱音對白Hybrid Talks》,好像就能夠窺見他們對彼此打開,從陌生到信任的過程。那是一段粵語與國語穿插對話的影片,由兩位有多地生活經驗的聲音演員用不標準的口音讀出。

聽著兩個女生混雜語言的交談中,除了不全然能夠理解的語言與語氣,我好像也聽到了他們團隊之間的情感連結,聽到了信任與開放,甚至是親密。

再回到K同學在作品介紹所寫:「多語種、多口音、不連貫、時間錯亂的不標準對白,既是離散之人日常語言轉譯場景的重現,也呈現出經歷創傷的四人彼此間裂變的化學反應。創傷主體在嘗試打開自身與世界對話的過程中,同時存在可以抵達與不可抵達的部分。」

創作者與策展人之間,透過慢慢向彼此敞開,對話、討論、再整理自己,細膩地聆聽對方,漸漸地隨著展覽的推動,療癒、接住了受過傷的彼此。

ASTROJOKE :面對創傷的症候群

在四位參展人中,藝術家 ASTROJOKE 表達和轉化創傷的方式最為直接,她選擇直面和攤開一切。這種特質表現在作品上,例如 Zine 作品《自瀆物語》。Zine 中收錄了她過去三年創作的詩、散文、信件、遺書。她模擬《毛主席語錄》的封面設計,邀請讀者對這本小書做任何事情,包括畫畫、撕紙、篡改、灑淚、灑血、灑鹽、放火──鼓勵讀者任意對待她的書直至高潮。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圖/Vincent Yeung、Edo)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Zine 作品《自瀆物語》。(圖/Vincent Yeung、Edo)

她在展覽開幕表演的則是聲響與塗鴉作品《PT.SD》的現場版本,這段聲響中採集了2019年反送中運動不同的聲音片段,搭配上玩獨立音樂的台灣友人(Z)erpents Paul Lai 的電吉他創作。觀眾戴上耳機,會聽見警棍的敲擊聲、被催淚煙嗆到的咳嗽聲、現場的合唱與吶喊,好像踏入了她所經驗的記憶再現,配合現場身體的塗鴉,釋放那些高壓的情緒。

這件作品反應了她對聲音的敏感。她搬到台灣後,有一次在宿舍房間裡,突然聽到遠處傳來急切的警笛聲,意識好像立刻被拉回香港,全身緊繃起來;她發現在所有影響情緒的感官刺激中,聲音是最被低估的。

她在黑暗中創作、搜集素材,不自覺地將聲音越開越大,要一口氣把聲響編排完成。當她終於完成作品、關掉聲音,走出房門,回到安靜之中,才發現方才的聲音真的很大。她這才意識到,2019年在現場聽到的環境聲,一定是更巨大的。

作品完成後,她播放給台灣朋友聽。儘管朋友完全沒有經歷過她所經歷的,但仍然覺得聽到了很強烈的東西,於是就問她:香港發生了什麼事呢?在這樣被聽見並一起經歷的過程中,她好像沒有那麼痛苦了。

在抗爭越來越難的今天,請把聲音喊給我們聽,讓我們傾聽,讓我們幫忙把聲音記憶下來。(觀眾回饋)

這樣的感受不只發生在她身上,EDO和草灰也有共感:當作品產生之後,創傷好像就從身體裡暫時離開了。

EDO:精神的反覆練習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圖/Vincent Yeung、Edo)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EDO圖像作品。(圖/Vincent Yeung、Edo)

EDO是一名繪畫、動畫與手作的創作者,主要以黑貓與少女角色進行圖像敘事的創作。其中一件展品是她2020年的圖文日記《精神嘅》,意思是「精神的」。日記中記錄了她的夢境、黑貓,和一場投票,她在作品簡介中寫道:「我從日記中摘錄某些內容,製作了這本書。從我身上剝取出來的它,它已經不再是我。」

另一件作品《練習》則讓人感到疼痛。那是某次她不小心打碎了瓷碟,碎片引發自傷的衝動,她乘著衝動,將碎片沾了墨水,刻畫在不同硬度的媒材上,替代自傷。血紅的、墨黑的,切膚般的筆觸與字詞怵目,她說:「大概是我想活著,才會有這樣的替代練習。」

她好像是反覆地在練習將感受說出來。這次,她將動畫中一摸就要溜走的黑貓,縫成半身大的抱枕,取名為《抱抱抱》,邀請觀者將黑貓好好地抱在懷中。負傷的黑貓好像不再怕生,好像對人有了信任,能讓人抱著帶來療癒。

說出來、畫出來、寫出來,很棒。敘說是現實的一種建構形式,我們可以透過敘說重新組織曾經發生過的經驗和記憶。重新建構自己想要的世界。(觀眾回饋)

草灰:燒掉那些未解決的

草灰是一名文字工作者,這次展出了非虛構作品《那場火還未燒完:》,當中訪談了三位香港中文大學的女生,以日常的語言紀錄,經歷2019年後的那三年的生活,作品名稱上的冒號是用火燙出來的,象徵著事件仍未結束。他透過作品說出別人的故事,從別人身上看見不同的痛楚,但這樣還沒完成,在另一件裝置作品《未解決》中,更具體地反映出他本人的狀態。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圖/Vincent Yeung、Edo)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裝置作品《未解決》。(圖/Vincent Yeung、Edo)

《未解決》是由一個透明壓克力箱與紙團山所組成,紙團紀錄了他難以平息的意念,再揉成六七百個紙團,丟進一個透明箱裡,展示他難以處理的心意,也邀請觀眾將各自的煩惱投入箱中,在展覽結束後,紙團被燒成灰燼,代表火化的集體潛意識,要一起帶到南部的下一次展覽中。

在開展前,兩位策展人曾反覆問他,那些紙團到底能不能給人看,要怎麼給人看,但他始終沒辦法回答得很清楚,直到開幕那天,有人把紙團拿出來看,他才感覺到「怪怪的」,他好像是不想讓人看的,才補上警語:「只可遠觀 不供翻閱」。這種進進退退的狀態,也是經歷痛苦的人在自我揭露時最真實的寫照。

聲音、詩句與思想。雖然彼此陌生,仍能在空氣中產生共振。(觀眾回饋)

K同學:暗語、私信與記憶

K同學的作品多以文字組成,有詩作、有暗語,多半轉化自她與香港友人的交往與記憶。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圖/Vincent Yeung、Edo)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圖/Vincent Yeung、Edo)

《眾聲碎片》是K同學與友人的拼貼詩作,詩中的詞語來自如今流亡或入獄的朋友們曾留下的公開演講、著作或法庭陳詞,再以不同字體在23種紙材上影印、剪碎,再組合新的詩句,她形容這是將失散的眾生透過拼貼,又重新成為一體。

另一件作品《推薦信》則是來自一個教授的推薦信,有了這封英文信,她才能在台灣讀書,然而這名老師卻在幾年後被捕了。她將信中的內文重置成亂碼,在作品介紹中這樣寫:「那些優美的英文字在我眼中從此分崩離析。一封信也是一個傷口。」

透過藝術的表達和再現,讓她原來說不清楚的憤怒變得清晰了,這些由她的私人記憶所重置的作品,也隨時提醒著她和香港的羈絆,不會隨著日日新聞事件的推送而被淡忘。

作品被看到,聲音被聽到,四個離家的人透過創作產生了新的連結。他們也收到許多回應,有塗鴉、留言、拼貼詩和網路匿名的留言,有人謝謝展覽讓他們加入創作「一起擁抱自我與群體中,痛苦的形狀」;拼貼詩的工作坊後,K同學記下了感想:「力量、溫柔、共同體、火花、化學反應、傾聽、活著、真實。我們在詩中首次相遇,連在一起。」。

展覽讓創作者、觀眾、台灣人、香港人,透過創作彼此靠近,消滅了一些孤絕感。在互相的牽引之下,好像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星系,在未知的宇宙裡,能夠再生新的記憶,發出微弱的光芒,好像又能照亮更多的黑暗。(完)

「跨域·流離 痛楚的形狀」展覽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圖/Vincent Yeung、Edo)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圖/Vincent Yeung、Edo)

展期:2022.10.15 - 2022.11.13
地點:飛地 nowhere 書店(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0號1號,西門紅樓旁)
更多作品簡介與展期活動:https://linktr.ee/shapeofpain
共同策展:K同學、林子寧
技術統籌:李佳泓
參展藝術家:EDO、草灰、ASTROJOKE、K同學
視覺與內容協力:Vincent Yeung、Mido、Simei Ng、Karen Chan、Kathy Wong、Sandra Tai、Andy
(展覽目前已結束,南部移展正討論中,歡迎藝文空間經營者聯絡合作。)


和我們一起走走
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們歡迎各種形式的合作可能,歡迎您將各種合作想法,EMAIL 至以下信箱:hello@sehseh.world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Aug 6, 2022

馮程程的最新作品《萬里尋親記》主視覺。(再拒劇團提供)
萬里尋親的雙城故事:來自香港的她,在台灣找到5個「爸爸」

聽「爸爸」們說年輕事,都是很在地的、活的歷史。我像在拉線又像砌拼圖,誤打誤撞走進台灣歷史,還從「爸爸」們的不同角度來看...

Aug 6, 2022

Nov 23, 2022

第59屆金馬獎影帝后得主黃秋生、張艾嘉合影。(AP)
賈選凝專欄:3部金馬獎香港電影,3個絕境中「向死而生」的底層故事

「好好生活,我們沒問題的。」歷經時局變幻、疫情衝擊,香港人並未喪失「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神。第59屆金馬獎日前落幕,...

Nov 23, 2022

May 12, 2022

《憂鬱之島》劇照(取自TIDF官網)
在香港這憂鬱之島,你是想像的主人,還是暴動的棄兒?

「你想像中的香港是怎樣的?」這是《憂鬱之島》的起點,也問進了很多人的心。1970年代在文革中遊水逃港的老伯答說:「感覺香港是……...

May 12,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