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世界走走

她單身、借精、生子,然後拍了這部紀錄片

孩子一直被定義為愛情的果實,她和女兒的故事卻與異性浪漫的家庭觀念背道而馳。

《你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導演瑪莉娜・貝洛布羅娃依然難免懷疑,借精生子會不會帶給女兒陰影。(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孩子一直被定義為愛情的果實,她和女兒的故事卻與異性浪漫的家庭觀念背道而馳。


(這是世界走走與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聯合推出的系列故事第一篇)

如果一個女人不想談戀愛,卻想生孩子,她能否想生就生?以色列裔導演瑪莉娜・貝洛布羅娃(Marina Belobrovaja)在37歲時踏出這一步。

瑪莉娜自19歲離開以色列赴德國念書,後來到瑞士蘇黎世攻讀藝術,一直專注工作,沒有發展長期穩定的戀情,與歷任交往對象也沒有足夠的感情基礎,可以一起養育孩子。但她心底清楚知道,自己人生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有小孩。她決定借精生子。

在與借精男子諾爾(Noe)發生性關係之後,瑪莉娜打了一通視訊電話給她的母親,說道:「我也沒有特別享受,就很功能性。」她徹底把生子這件事與愛戀情慾剝離開來。因為不想單純為了生小孩而結婚,她相信很多浪漫關係進入婚姻與養育角色之後會陷入衝突,既然自己經濟上足夠獨立,何不自由塑造浪漫關係,也自由地擔任一位母親。

然而隨著孩子年紀漸長,她開始懷疑,借精生子會不會帶給孩子陰影?——當「爸爸」在自己的出生過程只扮演捐精的角色,甚至「爸爸」自始至終都不曉得自己的存在。

她把鏡頭對準自己和有相似經歷的女性們,在今年上映的紀錄片《你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Our Child)當中,她與捐生兒、捐精者、女同志多元家庭交談,發現女性借精生孩子將面臨到的問題確實極為廣泛,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她也相信自己的解方——不管家庭由什麼結構組成,只要有心,幸福家庭可以有很多模樣。 

《你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不管家庭由什麼結構組成,只要有心,幸福家庭可以有很多模樣。(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你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不管家庭由什麼結構組成,只要有心,幸福家庭可以有很多模樣。(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世界走走有你還沒讀過的重要故事。我們以性別視角關注全球議題,補充傳統權力視角所忽略的,有關困境、突破、連結、改變的故事。
請付費訂閱,成為我們的夥伴,與全球各地的女性一起走走。
即刻支持

誰說孩子因為有父母就會快樂?

現年45歲的瑪莉娜,單身帶著8歲的女兒奈莉(Nelly),在瑞士過上很不傳統的家庭生活。除了遠在以色列的母親家庭成員——爺爺、奶奶、曾祖母,奈莉還有一個平時照顧她的「瑞士奶奶」瑪德琳(Madeleine)。

瑪德琳跟她們沒有親緣關係,瑪莉娜說,剛認識瑪德琳的時候,這位年長者正想找一個「孫子」。

瑪德琳也是一位單親母親。她19歲時未婚懷孕,在家人強烈要求下與初戀男友結婚,儘管對方是一個差勁的人,但她相信有父有母才是完整的家庭,「孩子就算有個糟糕的老爸,也總比沒有好」。結果她錯了,她仍受不了帶著孩子離開。

在紀錄片的對話中,瑪德琳仍主張「孩子若沒有在『正常』家庭長大,就會失去對一般『正常』家庭生活的認知」。什麼是「正常」?在瑪莉娜的反問下,瑪德琳堅持「一父一母兩個孩子的家庭」是最理想的,但她也坦承,就算結構看似「正常」,也可能永遠無法實現家庭幸福,畢竟她與前夫組成的家庭就從未實現過。

孩子能接受自己是捐生兒嗎? 

9月剛通過同性婚姻立法的瑞士,僅允許異性戀夫婦接受精子捐贈,尚未通過修法允許單身女性使用捐贈精子生兒育女。不僅瑞士,整個歐洲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都傾向不贊同,榮獲德語文學最重要獎項「畢希納獎」(Georg-Büchner-Preis)的德國作家列維查洛芙(Sibylle Lewitscharoff)甚至在公開演講中批評人工授精是「胡鬧可惡的生產過程」,並蔑稱捐生兒為「半人」(half beings),然而最初聽眾並沒有覺得這番爭議言論有哪裡不對,凸顯了當地文化對人工生殖技術的普遍疑慮。

但在以色列,人們對於女性生子的事情特別開放,不管「她」處於什麼感情狀態,有孩子了,就值得恭喜。紀錄片中提到,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家易洛斯(Eva Illouz)認為:「養育小孩不需要有傳統家庭結構,女性生養小孩的願望,不該依附在她對於浪漫愛的慾望上,她若想要有小孩,就可以自己生一個。」這個多數由猶太民族組成的國家,在建立之初,總人口只有80萬,夾在中東大國之間為了求生存,政府便推廣鼓勵生育政策,支持女性以任何輔助生育技術「增產報國」。

《你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孩子會怎麼看待自己的出生,是所有非傳統結構家庭的難題。(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你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孩子會怎麼看待自己的出生,是所有非傳統結構家庭的難題。(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在奈莉出生後的幾年,我為了拍片與諾爾見面,才知道奈莉有59個手足!」借精生子之後在瑞士定居,瑪莉娜無疑會承受許多異樣眼光,但最令她擔憂的是,奈莉會怎樣面對這個問題?在這樣的國度長大,會怎麼看待自己的出生?這是所有非傳統結構家庭的難題。

和協助捐生兒面對身世家庭問題的「捐生兒協會」理事安妮(Anne)交談後,她了解到捐生兒的心路歷程。「忽然間,我感覺自己像是陷入了什麼犯罪故事情節似的,」同樣是捐生兒的安妮很想知道自己基因的另一半來自於誰,但發現儘管「想多了解這個人,對方卻根本不知道自己存在,那很受傷」,「我不認為這是個生小孩的好方法,我並不想要製造出讓孩子長大時沒有爸爸的情況。」。 

聽到安妮對自己身份的掙扎與不滿,瑪莉娜緊皺眉頭,不安地抿嘴、拿起水杯。安妮試圖寬慰她:「我不想跟你說(捐生)這件事讓我無法接受,儘管我覺得道德上很頭疼。(就妳的狀況而言)作為女性決定要生小孩,若希望能給小孩最好的,但同時還要優先考量生養孩子的願望,就會變成『雖然我知道沒有爸爸會對小孩不好,但我會擔起這個風險』,因為(對妳來說)想要小孩這件事更重要。」

女同志家庭與捐精者

「我決定跟她們兩個人生小孩的原因在於,知道自己被選上,被告知『你就是我們想一起生小孩的男人』,聽起來很棒,受寵若驚。」

1960年代末以來,德國估計有11萬人是透過捐精出生,史凡(Sven)是其中一人。他與幾乎所有捐生兒一樣,難以接受自己原來有另一個爸爸,「我是匿名捐精的結果,在1980年1月的東德,以這種方式生小孩實在讓我難以想像。」

基於生為捐生兒無法與「生理爸爸」見面的遺憾,史凡自願捐贈精子給素不相識的女同志情侶——凱特(Cat)與丹妮(Dani),而且他要當孩子的父親。也就是說,即將出生的瑪蒂達(Matilda),會有兩個媽媽、一個爸爸、還有三個哥哥,其中兩個哥哥是丹妮與前夫所生,另一個是史凡和前女友的兒子。

這幾位大人似乎很滿意彼此的關係,在瑪莉娜的鏡頭前侃侃而談。

史凡說:「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得很好,我不是妳的丈夫,我是妳小孩的父親,這是我在這段關係裡的角色。」丹妮說:「我把你視為一個男人,不是愛人,而是我們最好的朋友。男人也能出現在女同志關係裡。」聽聞丹妮說話之後,懷孕生產的凱特摸著圓滾滾的大肚子說道:「畢竟如果我不認識那個父親,我對自己孩子就少了一半的認識。」

要當一位肯認親權但沒有扶養權的爸爸,史凡承認這段關係未來應該會受到挑戰。他們都需要學習摸索一個男人闖入女同志家庭生活的程度,什麼樣的場合可以出席,什麼場合不必要。

但提到未來若史凡再度捐贈精子,凱特直言希望不要超過10次,她對照了瑪莉娜的情況指出,「想到我的孩子有50、60個手足,這有點讓我感覺像是開架式商品。」史凡附和道:「我懂,如果有人覺得只是一個數字,會感到失落,感到自己像是被隨意決定的其中一件商品。」

瑪莉娜突然被這個即將迎接新生命的多元家庭刺痛……原來作為捐精者眾多「兒女」的其中一名,可能也是一種「陰影」?紀錄片的下一個鏡頭切換回奈莉可愛的臉,漸漸放大、再放大。她真是幸福的嗎?彷彿觀眾一起聽見了母親心裏的忐忑與期盼。

如果妳一開始就接受這個概念

瑪莉娜和奈莉兩人生活的片段穿插在紀錄片的各個段落,她們看起來很快樂,穿著母女裝在鏡子前擺姿勢,騎著腳踏車出門閒晃。

奈莉是這部紀錄片開拍的原因,她已經看完母親執導的片子,而且並沒有質疑自己的存在。瑪莉娜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奈莉為自己生在前衛家庭無比自豪,但她看著看著還是哭了出來,原因是不希望其他人看到母女吵架的畫面。

「我和女兒的故事與異性浪漫的家庭觀念背道而馳。孩子一直被家庭定義為愛情的果實,但奈莉從一開始就意識到性別、性取向和家庭等所有概念的不同,我期許她長大後意識到這些概念還包含著多元性,這對我來說很重要,」她說道。(完)

《你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將於「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進行放映,更多場次細節,請參考官網

 


1元台幣支持走走

訂閱走走電子報,我們會送上:

  • 【會員獨享】走走原創:別人還沒有寫出來的好故事
  • 每天一則晚報:為妳精選的每日新聞摘要
  • 每週一則週報:不可錯過的全球好文 Expresso
  • 每週一則手帳:嚴選推薦線上活動指南

【訂閱免費每日報】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Oct 27, 2021

(取自Writing With Fire官網)
當她們在場、採訪、直播,並從賤民階層身份中解放

這是全印度唯一完全由賤民階層女性組成的新聞機構。她們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則活生生的傳奇新聞。(...

Oct 27, 2021

Oct 26, 2021

《海馬爸爸要生娃》紀錄片視覺海報。(取自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他跨性為男人,卻懷孕生產。他是爸爸,還是媽媽?

「我覺得自己是個他媽的外星人。我紀錄的好像不是懷孕過程,而是如何完全失去我自己。」(...

Oct 26, 2021

Oct 21, 2021

《同路人》劇照。(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凍卵同路人

在生育權被國家嚴密掌控的中國,爭取「我的子宮我做主」的路上,一小群人正並肩同行。(...

Oct 21, 2021

Oct 20, 2021

《關於愛的生存法則》描繪喬治亞LGBT族群面臨的殘酷困境。(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逃離喬治亞:當LGBT被捕獵,她們以身犯險

「你得試著小心翼翼又低調的過活,但還是感覺像坐在一顆隨時會引爆的炸彈上頭。」(...

Oct 20,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