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世界走走

總是刀子嘴豆腐心?心理師教妳用「好好說話」取代責罵:《焦慮星人自救指南》

我們只是需要合理地表達指責,讓它成為我們衝突溝通中的有效方式,而不要成為自我傷害或者破壞人際關係的罪魁禍首。

心理師教妳如何用「好好說話」取代責罵(圖/Nappy @Unsplash)

我們只是需要合理地表達指責,讓它成為我們衝突溝通中的有效方式,而不要成為自我傷害或者破壞人際關係的罪魁禍首。

成長於「指責型」原生家庭氛圍中的人,從小對「指責」的模式高度熟悉,因而也容易把「指責」的模式代入自己的生活中:一方面,容易對身邊的人挑剔、苛求、指責;另一方面,往往也不能很好地接納自己,內心總覺得自己不對、不好、不夠盡力。

常見的有這兩種指責形式。

1. 非理性的「責任歸因」以及「事後追究責任」

似乎一定要把不理想的結局和某人(或自己)的行為綁定在一起,在其背後似乎有一個堅定的假設:「如果你(或我)做得足夠好,事情就一定不會這樣,都是你(或我)的錯!你(或我)當時就應該這樣,你(或我)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

常見的表達有:

「孩子又感冒了。為什麼你一帶他出去玩他就感冒?我們帶都沒事。他出汗了你當時就該給他換衣服啊,你為什麼不給他換?……」

「考試又沒考好,為什麼同樣的題目還會錯?上次就錯了,你不知道嗎?你當時就應該把它背下來,為什麼沒背?……」

「這個忙我就不該幫他,我要是不幫他,就什麼事都不會有。當時我就覺得不對勁,為什麼我又答應了呢?唉,我這個死腦筋真是該死……。」

在上述這些表達裡,你可以明顯覺察出兩個特點:第一,追究責任,即都是你(或我)的錯;第二,糾結的點不在當下,而在無可補救的「當時」。這種指責方式會給他人或自己帶來極強的挫敗感和自責感,對人際關係和個體自尊的破壞性極強。

「孩子又感冒了。為什麼你一帶他出去玩他就感冒?」可以從與語句中察覺非理性的「事後追究責任」(圖/ Kelly Sikkeman @Unsplash)
「孩子又感冒了。為什麼你一帶他出去玩他就感冒?」可以從與語句中察覺非理性的「事後追究責任」(圖/ Kelly Sikkeman @Unsplash)

2. 不公平對比

拿指責對象(或自己)與另一個人做不公平的對比,即將指責對象(或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做比較,抬高別人,貶低指責對象(或自己)。

常見的方式有:

「你看你們班××,人家和你一樣也是男生,人家就管得住自己,每天在家讀書,從來不拖欠作業,不需要家長提醒。你看看你,每天就知道玩,以後人家考上明星高中了,你怎麼辦?你有什麼前途可言?……」

「為什麼我家寶寶總是不快樂,我真是太失敗了。××孩子的媽媽也和我一樣是全職媽媽呀,她學歷還沒我高呢,為什麼她能做得那麼好,她的孩子就那麼開心?為什麼我這麼差勁……。」

從上述的表達裡,你可以明顯感覺「不公平對比」所帶來的心理失衡。它不僅會挫傷我們的自信,還容易把當事人引入一種莫名的嫉妒情緒中,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關係。

從孩子的情緒中得到挫折,並與他人「不公平對比」所帶來的心理失衡也會影響情緒(圖/Zachary Kadolph @Unsplash)
從孩子的情緒中得到挫折,並與他人「不公平對比」所帶來的心理失衡也會影響情緒(圖/Zachary Kadolph @Unsplash)

我想愛你而不傷害你

那麼,如何調整這兩種破壞性極強的指責模式,以減輕它帶給我們自己及周圍人的傷害和心理壓力呢?在指責之前,我們可以嘗試做以下四個方面的心理調整,以幫助自己改善情緒基調和心理感受。

1.允許自己和別人犯錯。提醒自己,我們都是凡人,每個人都會犯錯;

2.綜合歸因。結果的發生往往是綜合因素導致的,不僅僅是某一個人的責任,要全面看待導致結果的多個因素;

3.既往不咎,聚焦當下。別再糾結於當時應該怎樣,那些於事無補,應該專注於思考當下的解決辦法;

4.綜合對比。當你想要拿自己與他人對比時,記得要綜合對比,把雙方的優缺點各寫出五~十條,再來進行綜合對比。很快你會發現,人和人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和缺點。

當你做完以上四個方面的思考和調整後,再向他人或自己表達「指責」,你的攻擊性和破壞力就已經卸掉了一半,這時,你和對方所受到的傷害都會大為減輕。

在這裡,我們強調的並不是去消滅「指責」這種表達方式,指責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能力,它是一種心理上攻擊性能量的表達,是我們自我保護及內心力量感的一種體現。我們只是需要合理地表達指責,讓它成為我們衝突溝通中的有效方式,而不要成為自我傷害或者破壞人際關係的罪魁禍首。

用「好好說話」取代指責

成長於「指責型」原生家庭氛圍中的人,因常年受到壓制,難以正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常用指責、嘲諷或陰陽怪氣的方式來表達。

比如:

我的心理需求是「我希望你多關心我」,但我無法這樣直接地表達,我可能會說「你為什麼從來都不關心我?你看××的老公對她多好,你呢?你是怎麼對我的?」

這件事你做得讓我很暖心,但我難以直接表達「謝謝你」,我可能會說:「你今天這是吃錯藥了嗎,對我無事獻殷勤,安的什麼心啊?……」

類似的溝通模式,常常引起對方誤解。然而,成長於「指責型」原生家庭的人,因成長歷程中不被允許辯解或者辯解沒有用,往往也不擅長解釋和剖析自己,甚至在解釋的過程中也會使用指責模式。

比如:

「你這人會不會理解別人的話啊?我明明沒有這個意思,不知道你是怎麼理解的!你要是聽不懂人話我也沒辦法,你愛怎麼想就怎麼想,隨便你!……」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刀子嘴,豆腐心」,大概都是這樣,心裡明明是善意的,嘴上表達出來就變味了,不會好好說話。這種「指責型」的表達模式,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人際誤解和傷害,我們自己的內心也常常因此而受傷和感到孤獨。

基於上述情況,我們可以做兩件事來轉變這種「指責型」的表達方式:

1. 察覺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和想法

成長於「指責型」原生家庭氛圍中的人,對自己的內在需求和想法往往是壓抑的、不敏感的、甚至是忽略的。因此,我們需要經常自我反觀,察覺自己「我真正的心理需求是什麼?我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2. 用真誠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好好說話)

一個人真誠直接地表達自己,最容易獲得別人的理解和接納。情感上而言,真誠直接地表達會帶來人際安全感,我們更願意與真誠的人為伴,甚至對他們的瑕疵有更高的接納度。當你想要伴侶更多的關心,請直接向他表達「你以後更多地關心我好嗎?」而不要去說別人的伴侶是如何關心他的,因為這是另一件事,跟你的需求完全無關。

心理師建議,可以用真誠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圖/ Priscilla Du Preez @Unsplash)
心理師建議,可以用真誠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圖/ Priscilla Du Preez @Unsplash)

當你想要向人澄清誤解時,你可以直接表達「你誤解了,我其實想表達的是另一個意思」,而不要去說他「聽不懂人話」,因為這是另一件事,事情會因此演變成另一個性質。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下面的練習,來幫助你進行自我覺察,以及嘗試真誠直接地表達。

本文為《焦慮星人自救指南:擺脫自我批判、完美主義,探索焦慮核心的修復計畫》書摘,經時報出版授權刊登,標題與內文小標經《世界走走》編輯改寫。

焦慮星人自救指南:擺脫自我批判、完美主義,探索焦慮核心的修復計畫(圖/時報出版)
《焦慮星人自救指南:擺脫自我批判、完美主義,探索焦慮核心的修復計畫》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和我們一起走走
我們歡迎各種形式的合作可能,歡迎您將各種合作想法,EMAIL 至以下信箱:hello@sehseh.world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Apr 28, 2023

菁英媽媽的選擇:療癒篇──臨床心理師曾心怡身為雙寶媽,特別能對前來諮商的媽媽感同身受。(李承祐製圖)
「媽寶心理師」曾心怡:媽媽有時候讓自己哭一下也很好

「每位女性在成為母親之前,都是她自己。」編按:去年12月,世界走走推出專題「菁英媽媽的選擇」,探討「家庭職場兩兼顧」...

Apr 28, 2023

Apr 26, 2023

《我的痛苦有名字嗎?》:擅長裝沒事的她們,某天「砰」地一聲爆炸了。(Unsplash)
《我的痛苦有名字嗎?》:擅長裝沒事的她們,某天「砰」地一聲爆炸了

她們把自己的傷口描述得越好,我就越忍不住想到她們究竟度過了多少痛苦的時光,才讓她們能說得如此流暢呢?...

Apr 26,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