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世界走走

《上野教授教教我!》:要改變男人只能靠女人了

把小孩託付一天的信心都沒有,怎麼敢跟這種男人做愛生小孩啊。

要改變男人只能靠女人了(Laurent Gence @Unsplash)

把小孩託付一天的信心都沒有,怎麼敢跟這種男人做愛生小孩啊。

田房永子:我身邊有小孩的男性裡,能自動做家事帶小孩的,大多都是被妻子嘮叨到會的。比起從前,現在會做家事和照顧小孩的男性雖然變多了,然而沒有妻子的三催四請,一開始就會自己動手的人可說幾乎不存在。

上野千鶴子:我也是這麼認為。要改變男人只能靠女人了,要是女人不開口,他們就不會改,絕對不會。

田房:絕對不會。

上野:他們不會自己改變。

田房:果然,想要男人自發地改變是不可能的。

上野:在我的經驗裡是接近於零。這世上就是有這種理論上存在,但實務上卻不可能的事物。理論上是存在的。

田房:夢幻丈夫(笑)。男人可以不必負擔家務育兒,我想這也是屬於上野教授剛剛提到的既得利益。因為是社會所給予的「男性紅利」,他們不可能自己放手。所以這就是奮鬥目標,讓他們不再緊握男性紅利。我們也必須使出渾身解數才行。

上野:是啊,說起來那原本就是讓男人能贏在起跑點的基礎。即使毫無自覺,他們也是從一開始就有優勢,我想任何男人都很難靠自己覺察並做出改變。所以才說「要改變男人只能靠女人了」。

田房:這不是個人層次的問題。但每每談到「男性紅利」,都會有男性跳出來說「我沒有」。明明談論的是形成這種結構的問題社會或問題環境,應該加以改善,但他們就是聽不懂。「一人一殺」也是這樣產生的吧?這果然也是個「個人的即政治的」的例子。雖想要一次改變整個社會很困難,但如果每個家庭都能讓一個男人發生變化,整個群體也會有所不同。

男人可以不必負擔家務育兒,因為是社會所給予的「男性紅利」(圖/ Dragon Pan @Unsplash)
男人可以不必負擔家務育兒,因為是社會所給予的「男性紅利」(圖/ Dragon Pan @Unsplash)

上野:所以每天都得打破男性紅利,再微不足道的事都要一件一件質問到底。要改變男性建構的文化,這是必須的。他們身上花費二十年學習到的父權文化,要鬆動或許得花上同樣長的時間。前面提到的朋友都是實踐者,她們幾乎是把男人堵在牆角追問,絲毫不給他們逃走的機會。然而從嬰兒潮次世代開始,夫妻大多數會平靜地迴避彼此,也不會互相干涉,像是與伴侶保持了距離。

田房:「說丈夫壞話」是主婦交流的話題之一,但我卻不太喜歡參加。對我來說,回過頭思考丈夫為什麼會說那些話,我自己的感覺如何,都比和其他主婦說丈夫壞話更有意思。推特上也有很多類似的留言,像是「我老公居然說了這麼過分的話會有幾萬的轉推數。

上野:我倒會覺得,「別在這裡講,去對妳丈夫說啊」。

田房:我也是這樣想。但那些女性似乎聚在一起聊幾句就結束了。

上野:這就只是在發洩情緒。

田房:發洩得掉嗎?

上野:一瞬間應該輕鬆不少,但不久又會再累積(笑)。

別小看結婚和戀愛

田房:上野教授,您認為夫婦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上野:雖然不能說「應該」,但我覺得結婚是要把對方納入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人生也變成對方的一部分,是生命中非常重大的選擇,需要認真面對。即便這樣,也有人是出於社會習慣或風俗,就這麼步入婚姻。我認為婚姻不該是這樣。

雖然我不想結婚,但會和男性同居,同居這件事在進入彼此生活這點上和結婚相同。雙方都需要磨合,並處理隨之而來的轉變。一輩子面臨這種選擇的次數其實也不會太多。所以會想:「我能和這個人白頭偕老嗎?能做出這種承諾嗎?」想到最後我的答案是,「抱歉啊,我連明年的事都不確定了」。這是我認真過頭的想法(笑)。

田房:我倒覺得夫妻關係非常有趣。就算吵架也好,還是帶著一種要一起經營下去的心情。

上野:我不知道結婚和戀愛是否相同,但一段進入彼此生活的關係,也是一種自我探索。這是了解自己的最佳時刻。狡猾、自我中心、犧牲奉獻、情感充沛、寬容,關於自己的所有面向都可以在裡面發掘。這種會彼此傷害的關係,友情裡是不會有的。擁有女性好友的感覺很棒,但那和戀愛結婚完全不一樣。

田房:確實,朋友之間不會「一人一殺」(笑)。

上野:雖說禮教上沒有明確的約定,但朋友之間通常不會干涉對方。維持著適當的距離,尊重對方的生活,也不會把自己的生活賠進去。戀愛則是因為希望建立起親密的關係,必須跨越彼此的個人界線。

我認為,有過親密關係的人生會比較精采,因為過程裡可以學到非常多。對於有人不願意經歷,總是覺得不可思議。對我來說戀愛並非只有享受,總是帶著苦澀,因為幾乎都在相愛相殺。

田房:哈哈哈。要打破界線進入對方的個人空間,或是讓對方進來,討厭這種關係的人,不分男女都很多。對我來說,丈夫則像是個絕對不會分手的對象。但相愛容易相處難,所以得思考如何逐一跨越,彼此之間也會有些糾結矛盾。

(Priscilla Du Preez @Unsplash)
相愛容易相處難,需思考如何逐一跨越彼此之間的糾結矛盾(Priscilla Du Preez @Unsplash)

上野:生活就是諸多小事的累積,特別容易展現出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或價值觀。我也沒養過小孩,不知道有沒有資格這樣講,不過,個人的價值觀很容易反映在親子教養上。這時就很可能遇到無法讓步的狀況,雙方僵持不下,爆發一堆覺得「無法原諒」的事情。但若在這時建立起深入到足以傷害對方的親密關係,自己也因此負傷,並相互理解,便能一起成長。有些人似乎不會進入到這樣的溝通,我覺得很難想像。

剛剛田房小姐提到,有些人會在社交平台上抱怨丈夫。東大畢業生裡也有這樣的女孩。我教過的女學生大部分都會用育嬰假的空檔來探望以前的老師。雖說是空檔,但畢竟是人仰馬翻的育嬰時期,來找我的女生通常都垮著臉,像這樣(雙手撐著臉頰),會說「對丈夫說什麼都沒用」。菁英女性的丈夫也是菁英,收入都很不錯,因此只要妻子願意請育嬰假在家帶小孩,自己就能專心工作,生活在生小孩前後也幾乎不會有變化。有個學生就是這樣,她突然說:「我受夠了,我對他沒有任何期待了。我們已經完蛋了。」我沒料她會這麼說,竟脫口而出:「那妳要繼續對完蛋的對象張開腿嗎?」

田房:噗!張開腿(笑),真是個好問題。

上野:然後她的眼淚掉個不停,我無言了(笑)。只好告訴她:「這些話與其說給我聽,不如讓妳的丈夫知道。」為什麼會迴避和伴侶溝通呢?

田房:不想引發混亂和爭執吧。如果發生了什麼大變化,自己也得跟著做出改變,但實際上已經沒有面對改變的餘裕了。與其應付變化不如選擇不滿,然後發洩在社交平台上,大概是這種感覺。

上野:但眼前不是還有活生生的一條命嗎?

田房:活生生?是指小嬰兒嗎?

上野:對啊,小生命可容不得逃避。

田房:但這樣的人,他們好像壓抑了所有的感知,彷彿要把自己抹除掉。我曾經收到朋友的電子郵件,哭訴丈夫什麼也不做,讓她很痛苦;明明不是害喜,但一坐上電車身體就不舒服。我說服她,「把妳在信裡對我說的這些事都告訴丈夫吧」。最後她的丈夫終於答應在週末接手帶小孩。雖然也只有在週末。

上野:就是像這樣。年輕母親會告訴我們,「因為孩子太小,所以無法出門」。但若問她們:「週末不是可以把小孩交給丈夫嗎?」卻會得到回答:「我不放心把小孩交給丈夫」,我很驚訝。

田房:沒錯沒錯,就是這樣。首先就是對丈夫沒有信心。

上野:把小孩託付一天的信心都沒有,怎麼敢跟這種男人做愛生小孩啊。是因為不想拉近距離嗎?不想受傷,不想做出改變。看見相敬如賓的年輕夫婦,我都會想著:別把結婚或戀愛看得太簡單啊。無論男女,我都很想說,你們可千萬別小看了婚姻。我就是不敢小看,所以才不結婚的(笑)。

田房:抱著慎重的心態,選擇不婚也是正常的。

本文為《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跟著一場幽默輕鬆的世代對談,看懂一個亞洲國家的女權意識如何萌芽、建構,進進退退走到現在》書摘,經麥田出版授權刊登,標題與內文小標經《世界走走》編輯改寫。

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跟著一場幽默輕鬆的世代對談,看懂一個亞洲國家的女權意識如何萌芽、建構,進進退退走到現在》書封(麥田出版提供)
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跟著一場幽默輕鬆的世代對談,看懂一個亞洲國家的女權意識如何萌芽、建構,進進退退走到現在》書封(麥田出版提供)

跨世代、跨領域、不同生活狀態的上野與田房兩人,開始了一場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課堂。她們用幽默的語言、傳神的漫畫,回溯日本社會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發展歷程,更暢談母女關係、性、工作、婚戀、育兒等日常生活中的議題,駁斥關於女性的刻板偏見。


和我們一起走走
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們歡迎各種形式的合作可能,歡迎您將各種合作想法,EMAIL 至以下信箱:hello@sehseh.world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Apr 21, 2023

許菁芳說,女性主義要拒絕的不是母職本身,而是拒絕任何「女生應該如何」的單一想像。(世界走走李承祐製圖)
許菁芳:我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我一生想做的事

「每個女人的一生,都可以自由選擇跟組合自己的 identity,因為人的一生本來就是各式各樣的創造。」編按:去年12月,...

Apr 21, 2023

Mar 30, 2023

《性的正義》:女性主義者經常得面對不同弱勢者的權益相互矛盾的電車難題。(Unsplash)
黃星樺:身為女性主義者,我們每天都在面對電車難題

閱讀這樣一本立場糾結的女性主義書籍,我慶幸我不是獨自糾結著這些問題。我相信任何認同過、實踐過女性主義的人大概都會同意,...

Mar 30, 2023

Apr 5, 2023

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取自Twitter@ueno_wan)
《長日將盡,來杯sake 吧》:上野千鶴子與「走到一半」的日本社會

「我不好戰,也不愛吵架。我只是不斷地提醒男人的弱點,如此而已。」「一個人」的風潮及於過去、現在與未來,影響了高齡世代以致年輕世代。...

Apr 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