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世界走走

李潔珂:身為台裔移民第三代,我在台灣山林讀懂了外公的信

「它解決了我長期以來一直心繫的,關於自己歸屬於哪的問題,並教會我接受擁有許多身分是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破碎的。」

台裔加拿大籍環境歷史學者李潔珂,日前將她的台灣尋根之旅出版為《山與林的深處》。(李潔珂提供©Ricardo Rivas).

「它解決了我長期以來一直心繫的,關於自己歸屬於哪的問題,並教會我接受擁有許多身分是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破碎的。」

德語「Sehnsucht」是對遠方的渴望;威爾斯語「Hiraeth」意指對不可歸之家園的鄉愁;中文則有「鄉情」一說,意思是渴慕故鄉。

《山與林的深處》一書的作者,加拿大華裔移民第三代李潔珂,母親是台灣人,父親是英國人。父母離異後,年幼的她與母親、外公外婆待在加拿大,隨後搬到爸爸的家鄉英國,之後才以環境歷史學者和作家身分,落腳於德國。

某天,李潔珂意外發現外公生前寫下的20封信箋,信裡全是外公移民加拿大之前的身份與生活,那是她不曾真正認識的身世。外公的故事長出鄉情,拉著她踏上台灣這座島嶼,拼湊家族記憶,也為了清楚自己的模樣。

「這是一個關於台灣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家族的故事。」

《山與林的深處》是李潔珂的第二本著作。她的第一本書《轉身:一部游泳回憶錄》花了一年52週游過德國的52口湖泊,感受並治癒心碎。冰冷湖水帶給身體的不適,一如李潔珂對於身分認同的各種自問。

「我的身分是多元的,總是與我不熟悉的地方連在一起,所以我花很多時間思考歸屬議題。」作為移民後代,她有著多次搬遷的經驗,對李潔珂而言,「尋根」這件事有其必要。

1974年,外公曾是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飛虎隊」一員,擔任空軍飛行教官。被迫退休後,他決定移民加拿大,定居尼加拉瀑布旁,那一年外公55歲。除了開飛機,外公沒有其他技能,只能當清潔工,直到高齡89歲時失智致使生活無法自理,外婆才擅自將其帶回台灣,把外公留在高雄榮民之家。外公至死,未再與家人見上一面。

在李潔珂的印象裡,外公外婆未有太多互動,各過各的,兩人的相同之處是不提移民之前的日子。李潔珂原先氣外婆這麼做,但當與外婆談論起過往,便發現外婆也有一座所失去的世界。她是南京富商之女,因國共內戰逃來台灣,從此未再回家。李潔珂的憤懣轉為內疚,外公外婆不怎麼提起的,那些不得不與大時代同進退的身世故事,也缺在李潔珂的心上。

直到外婆過世,李潔珂收拾到她刻意藏起的外公信箋,才決定來台。

離散者的尋根,像醒來後試圖記住一場夢

「我應該要花時間學習我的中文,但也是因為我從來沒有真正給予身分的那一部分,任何的時間或空間去探索。」尋根,從語言開始,但過去30年,李潔珂對中文感到生疏、斷裂。2016年,31歲的李潔珂決定來台三個月,學習中文、認識山林、踏訪祖父母與母親居住過的城市及問候遠親,以此拼湊外公的信與外婆說過的故事。

腳踏著土地,李潔珂手裡也翻著各種關於台灣的各種史料文獻,《台灣的想像地圖》、《裨海紀遊》、《台灣植物圖譜》、《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山與林的深處》原文書名為Two Trees Makes a Forest,帶進中文字的形象,就像是李潔珂學習、記憶中文字的過程。

「曹崇勤、楊桂林、李潔珂──第一個是外公,『崇』有個山字頭,屬於山部。外婆叫楊桂林,姓名三字都有『木』。第三個是我的名字,姓氏『李』的字根為『木』,位於結構上半部,『潔珂』的寓意則是『以水滌淨的美石』。」──《山與林的深處》,頁45。

自然,是這個移民家庭的共同語言,對李潔珂來說也特別親近。因此,她把家族歷史轉向植物學時間軸,交織自然書寫與家族回憶錄的筆觸。另一方面,李潔珂也想藉此捕捉微小的個人故事與大環境交織糾纏的關係,「不只是政治,也包括大自然、氣候變遷,以及其他外在力量。」

李潔珂走進台灣的山林,包括能高越嶺道、黑色奇萊、水社大山、水漾森林,也進到台江國家公園追尋黑面琵鷺。她表示,在來台之前就做了很多功課,詢問台灣的朋友與登山客,希望能盡可能把握認識台灣的機會,但計畫是保有彈性的,行前最具體的決定只有一個:「必須走過西部從南到北地區,因為那是我媽媽長大和祖父飛過的地方。」

《山與林的深處》書影。(臉譜出版提供)
《山與林的深處》書影。(臉譜出版提供)

她的外公與外婆相識於台北,外婆在空軍擔任電傳打字工作員,在舞池遇見外公。婚後,外公的軍旅生涯常駐高雄岡山,後遷到新竹空軍基地,外婆則主要待在台北。李潔珂的媽媽跟著母親生活,偶爾南下找父親。

書裡,她形容:「外婆在台北忙著工作,她(李潔珂的媽媽)在北部時就像暴風中的小船,總會受外婆的情緒起伏衝擊。空軍基地是她與外公的小世界,她喜歡喜歡整天懶洋洋地四處閒晃,等他下班。」

談到過去在歐洲徒步旅行與台灣經驗的差異,李潔珂直接建議:「居住在台灣,真的必須到山上去。很多台灣朋友都跟我說,他們從未走進山裡。」

她表示,加拿大及歐洲的森林步道經常到處是遊客,特別是德國和英國,這讓人無法真正感覺到遠離城市與日常事物,反觀台灣的森林有如此療癒功能,「就一個研究歐洲植物的人而言,我喜歡台灣自然風景從南到北的多樣性。」

「對我來說,瞭解台灣的風景有點像醒來後試圖記住一個夢──我正在挖掘家庭故事和記憶,以尋找不屬於我的東西,儘管我總感覺有所連結。」

移民加拿大的那一年,李潔珂媽媽正好20歲,早已熟悉在台灣的生活,離開就像硬生生被拔了根。面對不熟悉中文與台灣的下一代,媽媽總有些無奈與距離。倒是因為撰寫這本書,李潔珂才拉近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在那幾個月,我一定把我媽逼瘋了,我不斷跟她確認故事,或者詢問外公外婆的事情。但我認為她其實是喜歡我煩她的,她總到深夜裡還在回覆信件。」

透過認識台灣的植物、鳥類,李潔珂也正拉著與外公的聯繫,「我從媽那裡學到來自外公的二手知識,媽媽會告訴我,外公教過她的植物。就算外公過世很久了,這卻讓我依然感受得到他的存在。」

擁有多重身分,是整體而非破碎

《山與林的深處》一書,一邊是李潔珂對中文、台灣自然環境的牙牙學語,另一邊有著大時代包裹著的家庭故事。

李潔珂坦言,撰寫這本書時,思考結構是最大的挑戰,「我花了大部分時間在思考如何塑造故事,一開始我是用線性方式書寫,但那不可行,線性故事不能反映家庭故事的複雜性,以及家人與世代之間的隔閡和空白,它也無法完整呈現台灣。」是直到讀了吳明益《單車失竊記》,李潔珂才開始使用其他方式建構這本書。

除了吳明益,李潔珂也閱讀劉克襄等多位自然作家的作品,近期,在她個人的文學期刊《柳蘭期刊》(the willowherb review)中,也刊出相關專刊〈英譯台灣自然寫作〉(Taiwanese Nature Writing in Translation),收錄劉克襄、夏曼藍波安、王瑞香、廖鴻基、巴代五位自然書寫作家的作品。

李潔珂和家人,對大自然有特殊的情感和緣分。(李潔珂提供©Ricardo Rivas).
李潔珂和家人,對大自然有特殊的情感和緣分。(李潔珂提供©Ricardo Rivas).

「我不知道小時候為什麼家人不帶我回台灣。」與台灣的斷裂與連結,一度讓李潔珂不這麼舒適,一副外國臉孔在台灣行走,一下被稱讚中文說得好,一會被知道是移民第三代又被嫌不夠好。

李潔珂寫這本書時,想著的是有著同樣背景的離散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傳達給跟我一樣,想要理解自己身份與所連結故鄉的人。」

撰寫《山與林的深處》的過程,便是完成一趟尋根之旅,「它解決了我長期以來一直心繫的,關於自己歸屬於哪的問題,並教會我接受擁有許多身分是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破碎的。實際上,它幫助我不再書寫關於自己的故事。」

在那一趟旅行沒造訪到的台灣東部,李潔珂說,台東已經排上下回來台必去的地方。《山與林的深處》是李潔珂第一本中譯作品,「對於台灣讀者來說,我希望他們能從我作為局外人/局內人的視角去看待他們的國家,再次為台灣大自然的魅力所著迷。」(完)


和我們一起走走
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們歡迎各種形式的合作可能,歡迎您將各種合作想法,EMAIL 至以下信箱:hello@sehseh.world

我們知道你想了解更多

Apr 1, 2022

《入境大廳》作者陳偉棻。(作者提供)
陳偉棻:一個遊牧者的入境大廳

在遊牧生活徹底的流離和徹底的自由之間,有一片區域,是關於「我盡力了」。說起「遊牧青年」、「遊牧世代」,...

By 白魚
Apr 1, 2022

Dec 10, 2021

《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專訪。(顏麟宇攝)
阮鳳儀:我是這樣成為《美國女孩》

導演說,電影的初心是,同理那一段破碎時光裡的爸爸、媽媽和妹妹。 「我從小就很少得獎,做什麼事常常第二名或沒有名,...

By Fan Su
Dec 10, 2021